极目新闻记者 陈勇天津配资公司
通讯员 郑毅
吴厚雄
深夜的应城,万家灯火渐次隐入夜色,吴厚雄工作室的灯光却依旧明亮。电脑屏幕上,待改的剧本字句生辉;案头铺开的音乐曲谱,红笔批注密密麻麻;宣纸、水粉纸、素描纸错落摆放,油画与水彩颜料相映成趣;书柜与壁格里,各类文学艺术书籍堆叠如“墙”——这是这位专业剧作家三十余年创作生涯里,最寻常也最动人的坚守图景。
从戏剧舞台到文学期刊,从美术构思到音乐谱曲,吴厚雄以“不疯魔不成活”的执着,在文艺天地里深耕细作,不仅收获了“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”“全国戏剧文化奖”等重量级荣誉,更成为湖北文艺界公认的“多面手”与“高产优质剧作家”。
如今,他身兼“首届孝感文化名家”“孝感市民间文艺(曲艺)家协会名誉主席”等职,其创作故事与艺术追求,早已随着省市媒体的多次报道,走进荆楚百姓心中。
展开剩余81%获奖证书
跨界求索:多元艺术滋养创作根系
“文学是底色,美术懂构图,音乐知韵律,这些都能为戏剧创作添彩。”谈及创作心得,吴厚雄的话质朴却深刻。
早年毕业于“文学美术专业班”的他,又先后赴“中国文联文艺学校”及多个省级编剧、文学艺术、美术研修班深造,这份系统学习经历,让他在文艺创作、美术、音乐领域均练就过硬本领,也为其核心主业——剧本创作,埋下了“跨界融合”的种子。
作为编剧,吴厚雄的“全能”在业界早已传为佳话。创作剧本时,他会提前考量人物性格、场景氛围与情绪起伏,确保唱词、对白能精准适配作曲需求;剧本定稿后,他常亲自操刀谱曲,用旋律贴合故事内核与角色特质,有时还会手把手教演员演唱,帮助他们精准把握情感节奏。
到了排演阶段,舞台布景设计也成了他的“分内事”——剧本是自己写的,舞台该是什么风格、如何营造意境、怎样兼顾布置与搬运便捷性,他早已在心中勾勒出完整蓝图。
翻开吴厚雄的作品名录,《书屋的春天》《生命如歌》《红嫁衣》《信义夫妻》等佳作赫然在列,这些作品的宣传册与演出屏幕上,“编剧:吴厚雄,作曲:吴厚雄,舞台美术:吴厚雄”的标注屡见不鲜,“一人包圆一部戏”的背后,是他对艺术的敬畏心、执着追求与强烈责任感。
而这份付出也收获了丰厚回报:他“包办”的戏曲创作多获省级戏剧汇演一、二、三等奖,其中《红嫁衣》更斩获“全国十佳清廉戏剧奖”,成为跨界创作的典范。
吴厚雄
笔耕不辍:攻坚克难中铸就文艺精品
“创作没有捷径,唯有‘呕心沥血’四字。”这是吴厚雄常挂在嘴边的话,也是他三十余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。
早在学生时代,吴厚雄就痴迷文艺创作,报刊上发表的小说、散文、曲艺等作品,为他埋下了文学艺术的种子。但他深知,剧本与曲艺创作不同于纯文学——前者是立体艺术,需融合音乐、美术、排导、表演等多个环节,不仅要完成文字创作,更要反复吸纳各方意见、考量实际演出需求,往往要改到登台才算“基本完成”,甚至演出后还要根据反馈继续打磨。
为了打磨精品,吴厚雄把“琢磨”刻进了生活。构思作品时,他吃饭想、走路想、睡觉也想,有次沉浸在剧本思路里误入女厕所,发现后慌忙退出,事后还打趣“幸好没人,不然就成‘笑话’了”。
但光靠“想”不够,实地采访与生活体验更是他的“必修课”。创作大型现代戏《澴河村的故事》时,为真实展现养鸡、养虾场景,以及贫困户的困境与心态,他奔走于多个县的农村,甚至亲自下田,脚被划破流血也不在意;这部作品不仅获省级汇演奖项,其衍生小说《丑角队长》还拿下全国小说大赛二等奖。
创作反映抗洪抢险的戏剧《人在刹那间》时,他更是深入抗洪前线,日夜观察一线人员的动态与心态。一次在管涌抢险现场,他被人撞入水中呛了好几口,却意外获得创作灵感——他设计了两个对比鲜明的角色:平日吊儿郎当的男孩,在发现管涌时展现出骨子里的正能量;而平日受称赞的男孩,关键时刻却被吓退。最终,前者为抢险牺牲,这份真实与深刻,让《人在刹那间》成功斩获“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”——中国戏剧创作的“天花板”奖项。
吴厚雄剧本集
薪火相传:以文艺微光点亮乡土文明
“个人的创作再精彩,也不如带动一群人发光。”作为首届孝感文化名家、孝感市民间文艺(曲艺)家协会名誉主席,吴厚雄始终牢记“创作者”与“传承者”的双重身份,把培育文艺新人、推广乡土文化当成重要使命。
面对上门求教的业余作者,他从不摆架子,一聊起艺术就充满热情,毫无保留地分享创作经验;即便面对素未谋面的网友咨询“戏剧怎么写”“唱词怎么编”,他也会敲出长篇文字,耐心讲解基础知识与技巧。
在“戏曲进校园”活动中,他更是用心用情:提前了解学校情况与学生年龄段,量身定制备课内容,每节课都不重样;他讲课知识面广、案例具体,还会现场演唱示范,声情并茂的表现不仅征服了本地学生,连隔壁市的学校也纷纷邀请他授课。
近年来,社会对小品、快板、情景剧等曲艺作品需求旺盛,仅2024年吴厚雄就创作了50余部相关作品。除了创作,他还常到基层单位指导排练,给业余作者讲创作思路,给业余演员抠表演细节,不少人都感慨“听吴老师讲课,受益匪浅”。有人曾开玩笑问他:“把本事都教给别人,就不怕丢饭碗?”他却笑着回答:“我倒希望有人能‘夺’我的饭碗,这说明文艺事业有接班人了。”
如今,吴厚雄虽已退休,却被单位立刻返聘——专业编剧本就稀缺,像他这样精通音乐、美术的“全能型”编剧更是凤毛麟角。有人劝他趁退休享受生活,他却始终坚守:“钱够用就行,创作才是我的精神寄托。”这片他深爱的荆楚热土,需要有人用文艺播撒“文化食粮”的种子,而吴厚雄,便是那位始终躬身耕耘的“播种人”。
(来源:极目新闻)天津配资公司
发布于:湖北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